国家5A景区文旅融合深度实操路径研究 —— 基于创建、运营、迭代三阶段的系统性阐述

2be1a489668ea13dbccd1b11a8402a72.png

国家5A景区文旅融合深度实操路径研究

 —— 基于创建、运营、迭代三阶段的系统性阐述


摘要:2025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将“文旅融合”首次列为5A景区前置条件,标志着文旅融合从“自选动作”变为“硬性指标”。新标准以“六个强化”为指引,要求5A景区在文化特色、智慧旅游、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可验证、可量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等最新创建与提升实践探索,系统梳理文旅融合在5A景区全生命周期中的具体实操做法。

关键词:三位一体;四步转化;八大融合业态


9c537e7e-07b1-40df-8a06-dc85c502e6a3.jpg


一、顶层设计:以创建标准为纲,建立“三位一体”模型

 (一)指标解构

将新标准中“文旅融合”7项评分点细化为32项二级指标,形成“评分—任务—责任—资金”四张清单。以肇兴侗寨为例,在指标解构时,针对侗族文化特色展示、游客对侗族文化体验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细化,明确责任主体与资金投入方向,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二)模型构建

文化(Culture)—旅游(Tourism)—生态(Ecology)三位一体模型,确保文化叙事、旅游体验、生态承载力同步增长。肇兴侗寨在发展中,注重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侗族大歌、鼓楼建筑等文化元素与旅游活动深度融合,同时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

 (三)路径规划

创建期(0—18个月)重文化梳理与场景落地;运营期(19—60个月)重业态迭代与品牌输出;迭代期(60个月后)重IP资产化与跨区域输出。肇兴侗寨在创建5A景区过程中,前期深入挖掘侗族文化,打造了一系列具有侗族特色的旅游场景;运营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业态,如侗族文化主题民宿、特色餐饮等;随着发展,逐步将“肇兴侗寨”这一品牌向外输出,提升其影响力。


二、文化挖掘:从“资源清单”到“故事资产”的四步转化法

(一)资源盘点——建立“文化基因图谱”

 物质文化:世界遗产、考古遗址、历史建筑、非遗工坊。肇兴侗寨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鼓楼、风雨桥等侗族传统建筑,还有侗族服饰制作、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靛染等非遗工坊。

 非物质文化:传说、仪式、技艺、味道、音乐。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的萨玛节的祭萨等传统仪式,以及侗族特色美食,如牛瘪、红肉、稻田鱼、油茶等。

 自然文化:地质剖面、天象景观、生物多样性。肇兴侗寨周边青山环绕,梯田错落有致,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二)价值提炼——构建“文化主题轴”

以肇兴侗寨为例,提炼“侗族建筑 + 侗族音乐 + 侗族民俗”三大主题轴,每条轴下设2 - 3个一级故事包。如在“侗族建筑”主题轴下,可包含鼓楼的建造技艺故事、风雨桥的文化寓意故事等。

 (三)故事转译——开发“场景脚本”

采用“时间—空间—情绪”三维脚本法,将抽象文化转译为可进入、可互动、可消费的场景剧本。在肇兴侗寨,可打造一个以侗族大歌传承为主题的场景,游客在特定的时间(如晚上)、特定的空间(鼓楼广场),感受侗族大歌的魅力,参与互动体验。

(四)资产确权——形成“IP资产包”

通过数字版权登记、商标注册、外观专利等方式,把故事脚本固化为可交易、可融资、可衍生的资产包。肇兴侗寨可以将侗族大歌、鼓楼建筑等文化元素进行版权登记和商标注册,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如侗族大歌的音乐专辑、鼓楼造型的工艺品等。


ec8dd4da-14dd-40dc-8830-d6244a76630d.jpg

三、产品体系:八大融合业态的模块化落地指南

(一)文化演艺

实景演艺、行进式演艺、舞台演艺,遵循“白天一景、晚上一剧”原则。肇兴侗寨可编排以侗族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实景演出,如《娘美》,在晚上为游客呈现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二)研学旅游

与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标准对接,设置8大科普课堂、6条主题游线。肇兴侗寨可针对侗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侗族建筑文化、侗族服饰文化等设置科普课堂,开发相关的主题游线,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侗族文化知识。

(三)非遗体验

建立“前店后坊”模式,游客可体验端砚、徽墨、扎染等制作全流程。在肇兴侗寨,可设立侗族服饰制作、侗族刺绣等非遗体验工坊,让游客亲身体验侗族非遗技艺的魅力。

(四)主题住宿

文化主题民宿、遗产酒店、帐篷营地,要求“一宿一故事”。肇兴侗寨有许多具有侗族特色的民宿,如以侗族鼓楼为设计灵感的民宿,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数字沉浸

AR/VR导览、全息投影、数字人讲解,实现“云游—实游”无缝切换。肇兴侗寨可开发AR导览应用,游客通过手机扫描景点,即可了解其背后的侗族文化故事,还可实现线上云游,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六)夜间经济

夜游线、夜市集、夜读书吧,打造“月光消费”动线。肇兴侗寨可开发夜游项目,如游览侗寨夜景,同时设置夜市集,售卖侗族特色手工艺品、美食等,丰富游客的夜间体验。

(七)节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非遗周、音乐节,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排期。肇兴侗寨可结合侗族传统节日,举办侗年、萨玛节、谷雨节、侗族大歌传习节、鼓楼文化艺术节、“村歌”赛事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与。

(八)文创零售

景区专属IP + 城市级伴手礼,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客单价目标≥80元。肇兴侗寨可开发以侗族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侗族图案的丝巾、特产、侗族娃娃、文创周边系列产品等,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


四、场景营造:三大空间设计规范

(一)沉浸式空间

采用“5D沉浸剧场 + AI交互”技术,游客量在高峰期可实现60分钟一场循环演出。肇兴侗寨可打造一个以侗族文化为主题的5D沉浸剧场,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侗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夜间化空间

统一色温2700K - 3000K,灯光秀时长控制在8 - 12分钟,避免过度亮化。肇兴侗寨在打造夜间景观时,采用暖黄色灯光,突出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的轮廓,营造出温馨、神秘的氛围。

(三)微度假空间

30分钟步行圈内配置“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植入露营、飞盘等轻运动场景。肇兴侗寨可在景区周边打造一个微度假空间,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让游客在短时间内享受到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五、智慧治理:数字孪生平台与数据资产运营

(一)数字孪生底座

对5A景区进行1:1三维建模,集成客流、车流、环境、能耗等18类实时数据。肇兴侗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掌握景区内的客流情况、环境指标等信息,为景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二)数据资产分级

公共数据(气象、交通)、经营数据(票务、零售)、用户数据(画像、轨迹)三级脱敏管理。肇兴侗寨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级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同时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提升景区的运营效率。

(三)智慧场景应用

20秒入园、15秒入住、AI客服、无人机巡检、客流预测与承载预警,实现高峰期“削峰填谷”。肇兴侗寨引入智慧旅游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扫码快速入园、入住,AI客服随时为游客解答问题,无人机对景区进行巡检,保障景区的安全和秩序。


ec8566c9-afd1-4144-973f-b89af93ea12b.jpg

六、运营机制:三元协同商业模式

 (一)政府端

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按“创建奖补 + 运营补贴 + 绩效奖励”三段拨付。政府为肇兴侗寨的5A景区创建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在文旅融合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二)平台端

成立景区文旅融合投资运营平台,引入SPV(特殊目的公司),实现“投建管运”一体化。肇兴侗寨成立了专门的投资运营平台,负责景区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引入SPV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

(三)市场主体

通过特许经营、业态分成、众筹众创等方式,引入演艺公司、民宿主理人、非遗传承人等多元主体。肇兴侗寨引入专业的演艺公司编排侗族文化演出,吸引民宿主理人打造特色民宿,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非遗工坊,共同推动景区的发展。


七、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一体化“超级文化入口”

(一)线上

 构建“1 + N”新媒体矩阵

1个官方主账号 + N个业态子账号。肇兴侗寨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主账号,同时各个业态如民宿、餐厅等也有自己的子账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媒体营销矩阵。

 与抖音、小红书、B站合作开展“云游5A”24小时慢直播: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肇兴侗寨的美景和文化,吸引潜在游客。

 发行数字藏品(NFT)门票,绑定线下权益:肇兴侗寨可发行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数字藏品门票,游客购买后可获得线下的优惠和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黏性。

 (二)线下

推出“”景区+城市”或“景区+景区”等联票,肇兴侗寨可与荔波的小七孔、榕江的“村超”及丹寨的万达小镇等合作,推出联票,吸引更多游客。

 打造“高铁 + 景区”主题列车,设置AR车窗**:与铁路部门合作,打造以肇兴侗寨为主题的列车,让游客在旅途中就能感受到侗族文化的魅力。


八、保障体系:三张清单

 (一)政策资金清单

中央预算内投资、文旅融合专项债、REITs、绿色基金。肇兴侗寨积极争取各类政策资金支持,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

(二)人才智库清单

与侗学会、高校共建“肇兴侗文化研究院”和硕博工作站等,强化战略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为景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动态评估清单

采用KPI + KCI双维度,文化活化度、游客满意度、社区共享度、生态友好度四项权重各占25%。定期对肇兴侗寨的文旅融合发展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146c81cd-361e-4c6e-be49-e0bcda4236c9.jpg

九、典型案例实操借鉴

(一)肇庆星湖

通过“粤书吧”嵌入景区8个节点,实现阅读 + 观景 + 非遗体验一体化,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2小时。

(二)威海华夏城

44个废弃矿坑生态修复 + 5A景区创建同步完成,获评国家级实践创新基地,带动周边地价提升3.8倍。

(三)四川碧峰峡

2024年研学游客达1.6万人次,占总体游客量12%,研学客单价高出普通游客2.7倍。

(四)德清下渚湖

湿地IP“朱鹮”衍生20余种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肇兴侗寨通过深入挖掘侗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场景,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在品牌营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肇兴侗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运营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支持下,实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十、结语:从5A景区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以标准为起点、文化为灵魂、科技为引擎、运营为核心,国家5A景区可在3 - 5年内完成从“观光目的地”向“文化体验综合体”的跃迁,并进一步通过IP输出、管理输出、模式输出,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肇兴侗寨景区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