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森林活力 感知自然之美——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一、背景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巢湖北岸,距离合肥市城区安徽省政务中心仅5km。公园总占地面积为107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73公顷,是安徽省内独一无二的万亩水网森林、城市森林与文化森林相融的特色园区集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于一体,兼具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

森林公园所在地原名大张圩,自清代起,由于当地百姓实施筑圩防水、围湖造田等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2002年,包河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万亩林区悄然成型。2008年,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2014年,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更是中国首个通过退耕还林及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自公园批建以来印象滨湖秉持公园为民建、生态为民享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教育价值,先后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林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精品基地、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等多项荣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得到行业与社会的高度认可。afb60669b6f94745bf5a1436d4b9d0a1.jpg

二、经验做法

(一)根基平衡保护利用建园伊始,杨树占整个公园树种的99.6%,树种结构单一,且由于园区沟壑纵横、整体水位高,导致园区树木存在病虫害频发生命周期短、大面积倒伏死亡风险高等诸多突出问题为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公园始终把“自然、生态、野趣”理念摆在首要位置,系统实施植被丰富、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一方面及时清理公园小老树、死树枯树、林下杂草等,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方式,逐步更新乔木灌木花卉、水生植物等各类植物,不断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另一方面,保持公园原有水系脉络,对园区水网沟渠进行疏浚改造,恢复河流自然肌理,规模化种植鸢尾、花菖蒲、观赏草等水生耐湿植物,进一步提升园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基底

二)强体验丰富产品供给公园建成全国首个三级绿道体系和三级驿站体系,绿色观光车道为一级绿道,红色自行车道和行船水道为二级绿道,土路、石路、木栈道为三级绿道,三级绿道总长为108公里,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成为全国绿道体系的示范区。此外,为丰富自然教育内容,公司引进培养了一批植物学、教育学、旅游策划、人工智能、体育等学科领域拥有营地研学指导师、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内审员、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员、国家足球二级运动员、国家篮球二级运动员、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等资质的专业研学导师同时积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与教学优势,打造高质量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课堂,让更多青少年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热爱自然

(三)转化实现价值共生公园永久免费对外开放,主动摒弃“等靠要”传统思维,不断提高公园“造血”能力,推动公园建设管理良性循环。配套游客中心、智慧停车场、星级公厕等服务设施,增设皮划艇码头、森林课堂瑜伽平台、玛塔塔松鼠部落等休闲项目,满足游客观光、运动、休闲等多元需求。同时积极谋划创新运营项目,作为免费开放式公园,运营团队积极开发森林有轨小火车、趣味自行车、环保电动观光车等收费项目,通过差异化、特色化运营,在保障公益属性的同时,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发展+研学”“+文旅”等业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研学课程、休闲体验等可消费产品根据景区资源特点和人群划分,开发出“自然科普”“劳动实践”“应急安全”“体能运动”等四大研学课程、六大研学主题并不断进行优化更新。研学基地每年接待500余所学校,约10万中小学生来到公园开展研学活动,旺季进行户外学习的学生团体日均在千人以上,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生态“含金量”。6bf4c843cf9e10c3ff2db437496ac038.jpg

三、主要成效

(一)护绿见实效万物竞自由2002实施退耕还林时,园区主要栽种意杨黑杨两个品种为改善树种单一问题,公园实施林相改造5000余亩,新增林地面积3000余亩,推动森林结构转为针叶、阔叶、乔木、灌木混交多树种复层结构实现从单一杨树退耕到拥有681种植物种类的生态涵养地的跨越,野生动物从十几种增加到百种,野鸡开会、鸭子排队、白鹭成行、䴙鹈成对成为常态景观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形成稳定的森林湿地草地生态系统切实发挥城市生态屏障和调节环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焕新颜,运营再提质园区积极探索核心自营+品牌合作+空间共享运营模式,对园区废弃建筑、闲置空间实施创造性改造与功能植入,将原有废弃管理用房、驿站、仓库等改造升级为森林咖啡屋、艺术家工作室、文创商店、便利店等多元业态空间。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与草地资源,引入标准化管理的轻奢帐篷营地、树上攀爬、萌宠乐园等项目生态+”为核心,将资源进行细化整合,构建多元研学产品体系既有科普进森林”“劳动+教育17类研学教育课程,也有夜观昆虫、天文观月、军事夏令营等特色活动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园区不断进行系统化改革与创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年营业额约2000万元。园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80%,外地游客及二次消费占比大幅提高,非门票收入比例由不足5%提升至25%以上;年度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100%成功实现以园养园目标

(三)民生添福祉,示范引潮流公园始终坚守公益为民初心,以永久免费开放的郑重承诺践行惠民宗旨,更以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的精细化管理,为市民游客打造洁净舒适的休憩空间,全力朝着合肥的旅游名片、安徽的形象窗口、人民的后花园目标迈进,如今已实现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的亮眼成绩。庞大客流催生了旺盛的服务需求,公园顺势而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面向失地农民、上岸渔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在完善园区服务体系的同时,有效解决周边群众就业难题,为社会稳定注入强劲动能。依托卓越的生态环境与高效的管理服务,公园进一步拓展功能价值:以森林公园研学基地、蓝藻科普馆为核心,串联环巢湖沿线场馆,成功打造科技劳动教育基地与花漾包河劳动教育基地,成为辐射全国的研学实践平台,管理模式更成为行业标杆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生态惠民、产业助民的典范。2d0e3edb1df614c8392a1e9d9829ce2b.jpg

四、成效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立足两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通过系统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从单一林地到复合型生态系统的蜕变,既筑牢生态屏障,又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优质资源基础。在发展实践中,公园创新探索保护+利用+研学的融合模式,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避免开发对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以生态+”为纽带,丰富研学、休闲、运动等多元产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以园养园的可持续运营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达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从滩涂荒地转型为城湖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示范区主要价值在于为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尤其对资源禀赋一般、城市周边生态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证明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路径与先进经验da479c502bbeae770f5f0d4d2667d10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