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源数据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张洪超1,*, 常青1, 谢冶凤2, 王兆峰1
(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reational Behavior in Wuyishan National Park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ZHANG Hongchao1,*, CHANG Qing1, XIE Yefeng2, WANG Zhaofeng1
(1. College of Tour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文章摘要
摘 要:随着国家公园游憩需求不断增加,科学监测与管理国家公园游憩行为已成为平衡游憩需求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科学途径。文章以我国第一批正式成立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地,基于"两步路户外助手"GNSS轨迹及标注点数据,结合Open Street Map获取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交通路网数据、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及"八爪鱼采集器"爬取的携程网、小红书网络评论文本,通过将GNSS轨迹数据栅格化处理,利用ROST CM6、ArcGIS进行内容分析和密度分析,从而探析2016年至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行为时空特征与旅游热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 游客主要关注于旅游吸引物,且积极情绪比重大;(2) 游客游憩活动轨迹高峰月份显著,波动趋势大致相同,受节假日影响较小;(3) 游客活动淡旺季差异较小,淡季有非热点区域集中倾向;(4) 游客活动轨迹区域高度集中,多集中于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轨迹点集中度较标注点更为显著;(5) 游客活动轨迹与内部道路、景点POI重合度高,部分游客偏向参与区域内的露营等生态游憩活动。
关键词:国家公园管理, 时空行为监测, 多源数据, 武夷山国家公园, 户外游憩管理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20BGL2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要素流动视角下武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42371224);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游憩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4YJCZH413);
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交互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协同发育模式研究——基于多元要素流的实证"(SYS-ZX-202305);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露营旅游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制研究"(22B0064)。
作者简介:
张洪超*(1990—),男,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地游憩和旅游,Email:hongchao.zhang@hunnu.edu.cn;
常青(1997—),女,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
谢冶凤(1990—),女,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地游憩和旅游;
王兆峰(1965—),男,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