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国十佳案例:安徽省天长市

2be1a489668ea13dbccd1b11a8402a72.png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应急管理部于6月1日至9月30日在全国范围开展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2025年)专项行动,制定印发了行动方案、工作指南、实施细则,明确了“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16字总体目标和“222644”体系框架,推动应急广播在防汛救灾中切实发挥作用。各地扎实落实广电总局工作部署,加强平级对接、信息播发和安全管理,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案例,经专家评议、投票推选等程序,形成十佳案例,现予以发布,供各地借鉴参考。

——编者按


摘要:2025年7月30日12时,滁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针对“竹节草”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天气,天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成立由市领导带队的应急指挥小组,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广播系统,依托科技手段实现精准预警、高效调度,成功组织危险区域群众提前转移,充分彰显“科技防灾、智慧应急”的硬核实力。尤其对老年、残疾等特殊群体实施“一对一”帮扶撤离,56户居民住房内的100余名居民于7月30日13时40分全部安全转移至安置点。


81aba466-bdac-4f4e-8fba-965ac0232798.png


2025年7月30日12时,滁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针对“竹节草”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天气,天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成立由市领导带队的应急指挥小组,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广播系统,依托科技手段实现精准预警、高效调度,成功组织危险区域群众提前转移,充分彰显“科技防灾、智慧应急”的硬核实力。


 快速响应,立体化监测网络迅速启动

接到市防指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的指令后,天长市广播电视局于12时15分启动应急广播,同步调度广电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的智慧无人机进行升空巡查,将无人机巡防画面接入大厅的智慧大屏,对白塔河沿岸、低洼易涝区、老旧房屋集中区开展全域巡查,成功构建“自上而下”的高效指挥链条、形成“空中巡检+地面播报”的立体预警网络。


1a94a956-6854-4356-bc4d-e884717b28fc.png

12时40分,负责指挥调度的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回传的实时画面与地形数据,迅速进行风险研判,识别出白塔河沿岸共有56户居民住房位于低洼易涝区,存在内涝和房屋坍塌等安全隐患,指挥小组迅速会商研判,第一时间启动人员转移预案。

 科技赋能,智能化调度实现精准预警

12时55分,应急广播系统启动定向预警,无人机悬停喊话与地面应急广播终端联动。无人机在风险区域悬停飞行,通过机载扩音器进行定向语音喊话,地面广播终端同步循环播报,使用普通话、天长方言双语提示:“各位居民,台风即将来临,白塔河沿岸的部分住房危险!请处于地势低洼处的居民赶紧收拾重要物品紧急撤离!”

依托无人机航拍画面与应急广播语音提示,天长市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指挥系统,实现撤离路线与安置点的精准引导。据统计,此次防汛防台风期间,累计发布预警96次,无人机巡防时长超24小时,排查风险点7处。与传统人工排查相比,响应效率显著提升,实现了从“灾后救援”到“灾前防控”的根本转变。通过“气象-广电-应急-社区”四方联动机制,实现了预警信息“一分钟发布”、风险隐患“智能识别”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cbab980e-75ea-4583-8ebc-a0e632da8110.png



 实战成功,100余名居民安全转移零伤亡

在应急广播系统的精准指引和社区干部的协助下,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应急小队,分片包干、上门动员,尤其对老年、残疾等特殊群体实施“一对一”帮扶撤离,56户居民住房内的100余名居民于7月30日13时40分全部安全转移至安置点。

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组织有序,此次台风零人员伤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抹着眼泪说:“要不是大喇叭一直喊,无人机也在天上不停叫我们走,我这么大年纪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干部们还专门来家里帮忙收拾东西,把我们安顿得好好的,真的感谢政府!”

73d3251f-acfa-47e2-89ac-1366ee186429.png


天长市应急广播系统在防汛救灾中扮演“隐形守护者”,在关键时刻成为防汛救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科技赋能、多网融合、精准发声,真正实现“一声广播、全域响应、安全到位”,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智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