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昕瑶】滇西古镇旅游文化景区语言景观研究——以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为例

d34699c1390c8e879dd7de85c22cde6d.png

摘 要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定量研究等方法着眼分析云南省两个著名的古镇景点——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对两个案例地语言景观中商店标牌的语言使用状况做了抽样调查并进行多维度对比。研究发现,作为云南滇西旅游景点中开发时间较晚且具有代表性的古镇景点,二者既有共性又各自凸显其鲜明的个性:共性在于两地语言景观都倾向于使用不同种类的语言以满足当地经营的需要;个性表现在会因所处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导致其选择第一顺序语言发生改变。

关键词沙溪古镇;白沙古镇;语言景观;语言规范






商店标牌作为城市和景点的重要标识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特色以及语言使用情况。从对旅游景点商店标牌上语言文字的内容、形式、语言选择等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地区、景点商店标牌上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政策对商店标牌语言的影响,以及商店标牌语言在塑造景点形象、吸引游客等方面的作用。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商店标牌背后的文化含义。同时,对商店标牌这一语言景观的研究也为旅游管理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景点的语言标识,提升景点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仅有助于学术界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语言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最早开始。Rosenbaum等(1977)研究了耶路撒冷街道上的语言景观,他观察到当地语言景观倾向于使用英语,这和要求“只用希伯来语”的官方语言政策并不相符。前期的语言景观研究表现得较为零散,尚未确立独立的语言景观概念(Tulp 1978;Monnier 1989;Calvet 1990;Spolsky&Cooper 1991)。直到1997年Landry&Bourhis第一次界定了关于语言景观的概念,“某个属地或地区的公共或商业标牌上可见和突显的语言[1]”,并提出了语言景观的两大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Scollon, R. &Scollon, S.W(2003).提出了“地理符号学”[2],该理论方法进一步推进了语言景观的研究。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国文&赵守辉(2014)[3]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理论、前景及挑战做了全面的展示。目前国内对语言景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成果较少,有代表性的有田飞洋&张维佳(2014)[4]、张媛媛&张斌华(2016)[5]、邱莹(2016)[6]、李丽生&夏娜(2017)[7],他们分别对北京市学院路、澳门、上饶、丽江的部分路牌或商店标牌做了调查与分析,不仅可以从中探知当地的语言政策,还能为如何规范和保护语言提供参考价值。发展到现在,学者们对“语言景观”的概念仍然没有定论,但学术界最广泛认同的定义是Jaworski&Thurlow(2010)提出的“语言、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8]。标牌便是典型的语言景观。不管是公共性还是私人性标牌,其展示的文字不单纯是符号的堆砌,而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由于私人标牌的语言使用自由度更高,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语言构成和地域文化内涵。标牌的设计和内容反映了当地社会的特点和文化氛围,对于传达信息、引导行为以及展示地域特色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徐红罡&任燕(2015)[9] 涉及了白沙古镇商店标牌,只是大致的描写,并未深入展开研究。目前还未有学者描写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以及并未将其与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进行对比分析。据调查,两个案例地存在一定的共性和个性。首先两个古镇在云南的旅游景点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古镇景点,但各自又存在鲜明的特点,且两地开发时间较晚,语言规范意识还有待加强,将其与开发时间较早的古镇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异同;同时原始古朴的遗迹有所保留,其语言景观也必定能说明新时代下传统与现代结合形式下的语言景观新形态[10] 。其次,所选取的两个案例地都是相对偏僻且开发时间较晚都保留着部分原始古朴景观的少数民族族群聚居地。越是远离主要客源市场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地方性越是表现凸出,因此两个古镇都表现出很强的地方性特点[11]。再次,两地都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都沉淀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沿着历史的路线,也定能从中探寻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语言景观特点形成的共性与个性。最后,由于两地开发程度不深,其对待语言规范以及语言保护问题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因此通过这样的调查,可以评估当前的语言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支持[12] 。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


一、调查地概况

(一)沙溪古镇及所在地概况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该地多坝区与山区。沙溪古镇内的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并于2002年入选“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沙溪古镇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沙溪古镇所在的剑川县有白、汉、彝、回、傈僳、纳西6个世居民族,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91%,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白语是当地的通用语言,汉字是当地的通用文字。虽然方块白文是白族的民族文字,但由于白族和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深,且方块白文自身的局限性,白族一直以来都以汉字为官方文字并对汉字进行推广,因此当地居民家家挂汉字对联,同时彩绘融合古代诗词歌赋,这一点也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白沙古镇及所在地概况

丽江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是丽江古城的一部分,也是纳西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座古镇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生活方式,是当地最具原始生态的村落之一。白沙古镇所在的丽江市白沙镇居住着纳西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整体是以纳西族为主,占白沙镇总人口的90%以上[13]。纳西语是当地的主要交际语,汉字是当地的通用文字。除此之外纳西族还有自己本民族的古老文字东巴文,传统上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经文的书写,只掌握在少数的东巴(智者)手里[14] ,对于一些纳西族尤其外地来的游客不具有信息沟通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与繁荣发展,东巴文越来越被当做东巴文化视觉符号的旅游产品开发出来,作为语言景观而出现。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所搜集的语料来自对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随机抓拍的商店标牌,所收集到的语言标牌信息基本上能反映出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的概貌。为了深入描写当地语言景观,本次调研也对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的商家进行电话访谈,以此深入了解其使用的店铺牌匾的设计情况及缘由。

本文主要探讨4个问题:其一,两个古镇商铺语言标牌中语言文字使用的种类;其二,使用单语、双语、多语的情况;其三,在使用双语和多语的情况下不同种类语言的排序情况;其四,两个古镇语言景观中存在的不规范情况。本文将更多地从语言种类使用情况、用字用词等方面来探讨两地语言景观的共性与个性,试图多方位地展示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以此分析并对比两个古镇语言景观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差别。

本研究的数据样本来自对白沙古镇和沙溪古镇的两侧标牌和商铺语言标牌的抽样性拍摄,图片是在2023年8月2日—4日间由四人共同拍摄的,共拍摄到247张商店标牌照片,其中白沙古镇111张,沙溪古镇136张。目前学术界对语言景观研究中的语言标牌的分类标准尚未形成共识。本项研究在分类标准上主要参考了P.Backhaus整理统计语言标识材料的方法,即将每一个具有独立边框的标牌计为一个分析单元,本项研究的语言标牌所获数据分别为:沙溪古镇总计112个分析单元,白沙古镇共计136个分析单元。


三、调查结果

(一)语言使用种类及分布情况

1.语言景观中使用民族文字是三语现象多的重要原因

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种类和数目在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古镇上有显著差异,表1为总体统计数据,表2、表3分别是白沙古镇和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语言使用种类情况的统计数据。

2af59612-d43a-4a7c-93c1-d553b84b1047.png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沙溪古镇语言景观中双语占比71.32%,占有绝对优势,单语次之,但与双语比例差距较大。白沙古镇语言景观的双语和三语占比较大,且二者相差不多。白沙古镇的三语标牌数量是沙溪古镇三语标牌数量的三倍,说明整体来讲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语种类型丰富的情况较之更多。这是由于白沙古镇的三语语言景观均包含东巴文,在英语(拼音)和汉字的基础上,增添第三种文字,形成了当地的语言景观特色。而沙溪古镇的双语标牌多是使用“汉字+英文”的形式,这样的情况占绝对优势。

2.白沙古镇语言景观民族性凸显

我们也对各类标牌上的语言整体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下面将结合数据对两个案例地的语言使用分布情况进行阐释,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3。

957b844a-1131-49bf-9c4a-57e7822d4101.png

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白沙古镇接近五分之一(19.65%)为单语标牌,所用文字主要分为汉字、英文、东巴文,其中汉语作为单语标牌出现得最多;双语和三语标牌的数量也占较大比重,其中双语标牌占比34.82%,三语标牌占比44.64%,主要使用的文字为中文、东巴文和英文,少部分选择使用汉语拼音文字和藏文,这种情况并不普遍。这一调查数据与徐红罡&任燕(2015)提到的“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中仅有两三家使用东巴文,且一半以上商铺没有任何招牌。”相比可以发现,随着白沙古镇开发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商店标牌作为商店最直观的信息载体,其规范程度也在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中文和东巴文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种文字,由于白沙古镇语言标牌重视对汉字和东巴文的开发和使用,其风格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且由于东巴文是象形表意文字,其在造型上具有趣味性和美观性。

3.沙溪古镇语言景观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突出

4caa025c-27c4-4d43-9cc6-24e3e33af212.png

从语言使用种类来看,沙溪古镇超过五分之一(22.8%)的标牌语言为单语,双语标牌数量占比最大,为71.32%,主要是以“汉字+英文”的组合方式出现。三语和四语的组合情况较为丰富,涉及到多个不同国家的语言,例如日文、法文、韩文等。但综合来看沙溪古镇大多使用两种语言,即中文和英文。与白沙古镇的双语标牌的比例相比,沙溪古镇的双语标牌所占比例则明显偏大,高出了36.50%。在沙溪古镇中出现包含4种语言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总体而言,沙溪古镇较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更具多样化,其使用的语言种类更为丰富。

8d6a6159-7f63-4ec0-a604-3ca08846ebdd.png

(图1)

此外,沙溪古镇语言景观中有使用四种语言的情况(涵盖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与法文,如图1所示),但这种情况在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并不多见,多为提醒游客的公示牌语言。

(二)双语与多语的使用顺序及其凸显性

在使用多语的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景观中,语言使用顺序的先后与语言的凸显性可以展示语言的相对重要程度。斯科隆(Scollon)(2003)在讨论语言标牌上的语码取向时曾指出,左右排列时,左侧语言为优先语言;当上下排列时,上方的语言是优先语言

cbb8c967-6cc2-45a1-bf5c-c2d422463684.png

根据表4数据可知,白沙古镇的东巴文作为第一顺序语言在语言景观中所占比例接近半数,占比45.54%,除去东巴文作为第一顺序语言的标牌外,都是中文作为第一顺序语言。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在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中作为第一顺序语言出现频率所占的比例为4.46%,前者的比例约是后者的10倍。东巴文在第一顺序语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之前提到的丽江地区相关政策规定要求基本符合。

沙溪古镇中文作为第一顺序语言在语言景观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占比91.18%。英文作为第一顺序语言在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88%,前者的比例约是后者的15倍。中文在沙溪古镇中作为第一顺序语言的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同样与大理州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基本一致,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大理州沙溪古镇的语言管理条例或政策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笔者还对两个古镇的双语及多语语言标牌上不同语言的凸显性进行了观察,沙溪古镇商店语言标牌中的中文及汉语拼音比其使用的任何语言均更为突出,且明显多于白沙古镇的使用频率。尽管在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中,东巴文占优势地位,但在语言标牌上东巴文所占的面积较小,且颜色多采用暗红色,因此东巴文并不凸显。

总之,从调查结果来看,丽江古城语言标牌中的多语或三语(主要为中文、东巴文和英文)使用比例较高;在语言使用及凸显性上,中文是语言标牌中最凸显的语言;在语言使用顺序上,东巴文作为语言标牌中第一顺序语言优势明显,英文在三种使用最多的语言中比例最低。但是,尽管东巴文在第一语言顺序上占有优势,但在两条街道语言景观标牌中都不凸显。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已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中广泛使用。


四、白沙古镇和沙溪古镇语言景观中的不规范现象

从调查结果来看,白沙古镇和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问题在于拼写、用字与翻译的不规范。

(一)不规范拼写

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存在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如拼音拼写错误、英文拼写错误。例如图2中的“静平舍”,进行配注的拼音是“jinpingshe”,“静”的拼音应是后鼻音“jing”,而非“jin”,所以“静平舍”应该拼成“Jingping She”。

4293766e-a59d-4bf9-a497-107f157f961a.png

(图2)

再如图3中的“写真馆”,为其配注的英文是“PHOTOGRAPHY STDIO”,很明显“STDIO”并不是一个英语单词,也无法表达应有的含义,此处应是商家在制作商铺标牌时漏打了字母“U”,因此,最终应改为“PHOTOGRAPHY STUDIO”,译为写真馆。

84fe594d-ae22-4357-a557-c9577c590b3b.png

(图3)

(二)不规范用字

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中还存在繁体字使用不规范的问题。繁体字的使用在一定语境中确实具有增添文化底蕴等功能,但国家相关法规对繁体字的使用有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下文简称为《办法》)明确规定各类名称牌、指示牌、标识牌、招牌、标语、公务印章、电子屏幕等应当使用规范汉字。此外,手书招牌和公共场所题词提倡使用规范汉字;如果已经使用或确需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则应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副牌。然而,在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许多商店名使用繁体字,这可能表明商店注册名和实际牌匾名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反映了政策制定和民众选择使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地区文化传统、商家个人偏好以及相关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等。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些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

白沙古镇商店名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简体字的现象,如“烧烤”的“烤”字经常出现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如图4—图6:

7b0991a7-02b9-4250-9e24-ba261a9db7dd.png


58fdbb2a-61a0-40e0-bf74-6db96f7621f3.png


0de93509-0301-4ad0-8a2b-32d9a9424f59.png

(图4——6)

在规范汉字使用方面,确实存在民众语言选择与政府语言政策之间的偏差。根据相关《办法》,企业名称、个体工商户名称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不得使用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等。然而,在所统计的商店标牌中共有40个采用汉字与拼音、外语、数字相搭配的情况,可以看出商店名采用以汉字为主、拼音或英语进行配注的方式已经被民众所接受。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一种趋势,即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或者展现出特定的品牌形象,选择在商店名中加入拼音、外语或数字等字符。虽然这与规范汉字使用政策存在一定偏差,但也反映了民众对多样化、创新性表达方式的需求和认可。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平衡语言规范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商店名的命名方式。

aa9aa857-efc8-43b5-9074-99ae11cd4216.png
eaa9f04d-ad8c-4295-90cb-60876c91fe8b.png

(图7—8)

与此同时,还伴随着拼音使用不规范的情况“yue sheng mo”整体采用小写的字体,但按照规范要求应为“Yueshengmo”;再如“无我非空”的拼音应为“Wuwo Feikong”,而且该标牌采用了顺序颠倒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的识记造成了一些干扰。

(三)不规范翻译

在搜集到的商店标牌中,商家对自己商店名字的翻译把握得不是很准确。例如图9,结合地理位置与环境此处的“白沙”指的是云南省丽江市白沙古镇,白沙古镇的英文翻译为“Baisha Ancient Town”,而标牌上的“White Sands”指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国家公园”,很显然与其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符。

af49a5c5-e360-4897-92f2-9ff1ef5168d6.png

(图9)

再如,图10“莉姐土特产”的英文翻译也有不太准确的地方,“莉姐”的“姐”应属于一个称谓,此称谓在英语中有对应的单词“sister”,但该标牌采用拼音堆叠的方式,出现了用词不规范的现象,应改为“Sister Li”。

a811f98e-5e84-4d48-b30c-dbbacbce8700.png

(图10)

(四)不统一用字

同一个商铺的标牌内容字形不统一,如图11和图12,“花田月夏”和“花田月厦”的“xià”用了两个同音不同形的字,而且图11位于商铺的顶端,图12位于商铺右侧,出现这样的失误实属不应该。

1c6ae71a-efdb-42b3-80ad-d5f615027d8d.png
107f98d3-bd90-4334-9c44-02e94b0c2da0.png

(图11——12)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语言景观特点

语言景观中的标牌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孤立的信息载体,而是通过一种或多种语码形式与游客建立一种虚拟的交际。通过对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语言景观的调查可以总结出以下4个特点:

1.国家通用文字在古镇语言景观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在古镇中,许多建筑、牌匾、石碑等都以汉字书写,反映了古镇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这种历史积淀使得汉字在古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古镇语言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促进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统一和交流。在古镇中,游客可以通过汉字阅读标识、文化遗产介绍等,更好地了解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汉字的通用性也方便了游客的阅读和理解,提升了古镇旅游体验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汉字作为国也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在古镇语言景观中,汉字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汉字的使用使得古镇更具中国传统风貌,有助于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体验。其历史积淀、文化统一和文化认同的特点使得汉字成为古镇语言景观的主导因素,对于古镇的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2.国际通用语在古镇语言景观中具有灵活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古镇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许多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因此在古镇中出现英文标识、导览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使用英文可以更好地满足外国游客的沟通需求,方便他们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信息,提升了古镇的国际化水平。古镇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在古镇语言景观中,使用英文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英文的使用不仅方便了外国游客的理解,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中外文化能够更好地交融和互动。在诸如主题酒店、文化街区等特色旅游场所,英文的灵活运用可以带来更多的文化创新和融合。例如,在古镇中引入英文标语、文化活动等,可以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同时也为本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国际化体验。其在国际交流、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方面的作用,使得英文在古镇中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语言,更是促进古镇国际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3.民族传统文字在古镇语言景观中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白沙古镇,东巴文被广泛应用并且接近一半的比例作为第一顺序语言,可以被视为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语言景观的建构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纳西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传承的目标。通过将东巴文作为第一顺序语言,白沙古镇营造了浓厚的纳西族文化氛围。这种语言景观的构建可以强化纳西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纳西族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对于游客来说,白沙古镇以东巴文为主导的语言景观可以为他们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通过学习、欣赏和理解东巴文,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纳西族的文化特色,增进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文化交流与互动。

(二)语言景观特点及问题形成的原因

1.语言文字政策塑造整体的语言景观样貌

调查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部分街道商铺标牌的语言使用状况,确实可以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 语言景观,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沙溪古镇在接待游客发展经济的同时,当地政府也注重加强语言政策的干扰,并于2013年出台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条例》,其第二十二条规定“旅游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景区景点设置规范的中外文游览导向、安全警示和旅游咨询、投诉、救助电话等服务标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沙溪古镇的路牌和商店标牌中绝大多数都展现了规范的中文并辅之以外文,由此可见,旅游条例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使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了传承和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化,丽江市在2008年颁布了《丽江市旅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旅游经营场所使用至少除中文外的一种以上外国文字,丽江古城内使用东巴文字。然而,2016年实施的新《丽江市旅游管理办法》没有规定对东巴文等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直到《丽江市旅游条例》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有了最新规定,要求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景区(点)同时使用规范的少数民族图文设置服务标识。现实的调查情况与政策的规定是相一致的,与中文占优势地位的沙溪古镇相比,东巴文在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中较中文更占优势地位,不仅出现频次高,而且多以第一顺序语言的身份出现,鲜明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

根据以上出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条例》和《丽江市旅游条例》,可以发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方面的努力,同时也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调查结果对于反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实践、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维护语言生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决策依据。

2.所在地民族分布特点呈现多元的语言景观样貌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第一顺序语言多为中文,占比接近90%,明显可见中文在沙溪古镇的语言景观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沙溪古镇所处的剑川县是白族的聚居地,同时是白族的聚居地同时是白语中部方言标准音所在地。由于白族的方块白文未经规范且难以传承,使用率并不高,因此白族人大多学习汉文化,学认汉字,因此当地语言景观很少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字,多将汉字作为主要通用文字。

白沙古镇所处的丽江地区自古便是纳西族聚居地,纳西族创设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东巴文也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征。由于东巴文的传承较为困难,很少在纳西族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其更倾向于被当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独特的语言景观,这也体现了对东巴文的保护与重视。这一点与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特点可以互为印证。即使东巴文接近90%的情况处于第一顺序语言位置,却在视觉效果上不甚明显,笔者认为这和东巴文只掌握在少数东巴的手里,普通百姓很少接触并难以识记的原因有很大关系,因此东巴文出现在语言标牌上不是为了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而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被开发出来展示其独特的欣赏价值。

3.对外交往交流的需求趋向国际化语言景观样貌

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的语言标牌均有一个共性特征,特征表现为多语标牌语言种类的丰富性。不仅有中文、英文、东巴文,甚至还有韩文、日文、法文、藏文等文字,这不仅和案例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构成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古镇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当地语言景观的重要因素,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积极引入外资,吸引外地游客,古镇的优美环境和古朴风情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此地居住,单一语言显然无法满足经营和生活的需要,多语标牌相应产生。

4.不规范的语言使用影响良好的语言景观样貌

笔者对这些商铺进行了抽样线下访谈以及线上电话访谈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当地语言景观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地语言景观存在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地相关部门对语言规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语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发现,白沙古镇和沙溪古镇的商店标牌是商家自行设计内容,然后提供给相关部门去生成制作。在这一期间,商家负责内容的设计与确定,相关部门负责审核与制作,但由于两地古镇的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从业人员初高中以下学历均存在素质不齐以及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对商店标牌语言使用的准确度会有影响,导致因为主观原因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而相关部门对语言景观语言使用规范问题的不够重视,并未在审核的环节对错误的书写与不恰当的字词进行纠正与修改,从而城市文化风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语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定量研究、语言政策分析等方法对两个案例地的商店标牌进行调查与对比分析,调查发现白沙古镇语言景观的民族性更为凸显,沙溪古镇语言景观有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国际通用语、国家通用语和民族文字均在两地的语言景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各司其职。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景区商铺标牌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文字,这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风貌。针对语言不规范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的建议:其一,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设立语言使用规范,包括用字、字形、翻译规范等方面的指导,确保语言景观文字内容都符合标准和语言政策;其二,提供专业的语言编辑和审查,雇佣专业团队负责审核商业古镇的所有文字内容,包括标牌、广告语、宣传册等,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加强规范;其三,定期检查和更新,建立定期检查和更新机制,确保商业古镇的语言景观始终保持在一个高质量和规范的状态,随时调整和改进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其四,通过示范效应来推广规范的语言标牌,选择主要区域或重要街区进行先期规范,展示规范语言标牌的效果和好处,并吸引其他商家和地区的参与。通过规范语言景观的内容,以清晰、美观的商店标牌可以帮助游客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减少沟通障碍;同时鲜明地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强旅游地的地方特色和吸引力,提升整体的旅游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R LANDRY ,and RY BOURHI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 . Journal of Language & Social Psychology, 1997, 16(01):23-49.

[2] R SCOLLON ,S W SCOLLON .Discourses in Place: 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J]. 2003(01):166-197.

[3] 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06):81-89.

[4] 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02):38-45.

[5] 张媛媛,张斌华.语言景观中的澳门多语状况[J].语言文字应用,2016(01):45-54.

[6]  邱莹.上饶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03):40-49.

[7] 李丽生,夏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7,2(02):35-42.

[8] A JAWORSKI , and C. THURLOW . Semiotic Landscape:Language Image, Space [M] // Tommaso . MILANI .Bloomsbury Publishing.London:Continuum . 2010:100-206.

[9] 徐红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30(01):102-111.

[10] 段秋红.多语包围下彝语他留话生态环境的自我建构——以云南省永胜县玉水村他留话为个案[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5):32-37.

[11] 徐茗.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J].语言战略研究,2017,2(02):57-64.

[12] 王艳,张明仙,莫菲菲.语言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语言生活构建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2):57-6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云南省卷[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150-1151.

[14] 和智利,习建勋.云南藏区汝卡人共生共融的语言文字生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2):63-71.









注:本文刊发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


【作者简介】黄昕瑶,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2025届),导师为和智利副研究员。